❖引言❖
学生之所以能够保持一项兴趣,自身持续投入注意力固然重要,也离不开重要他者的支持。给予关注和支持的可能是父母亲朋,也可能是师长、同窗、伙伴,甚至萍水相逢、永不再见的陌生人也能给予某种道义支持。外在的支持对能否长久保持一项兴趣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,这也是个人与社会相连的重要纽带。中华文化中有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一说。感恩既是个人需要,也是社会需要。无感恩之心,人将不人。时常感恩的个体幸福感更强,也更愿意回馈他人和社会。人间充满感恩,社会才能和谐发展。我们主张,学生习以为常甚至想当然获得的重要他人的帮助需要被认可,需要被感恩。在自私当头、利己盛行的时代,感恩之心或许是社会良知的底线。从小小的课堂实践社群到社会大社群,若要使感恩文化浓厚,让感恩渗透到每件事,需要首先在常规和非常规教育情境中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,将感恩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。
1 任务/活动名称
感恩兴趣助力者。
2 任务/活动目标
感恩,值得且应当灌输、传递、延续,更须体现于行动。此任务旨在启动课堂感恩文化建设,感恩文化的建立需要每个成员有明确的意识和行动。回顾兴趣保持过程中的点滴和得到的帮助,向在兴趣保持和发展过程中曾经给予重要帮助的重要他者表达感恩,可达以下目标:
1,深化学生对个人与社会联系的认识;
2,通过感恩行动,显化感恩之心,传递感恩之意;
3,检验学生的社会语用能力。
3 任务/活动描述与要求
将任务/活动设计为两个部分:“列举重要他者+感恩行动”。
(1)回顾他人对兴趣的贡献,列举重要帮助者及其具体帮助。拥有兴趣是一个过程,从发生到发展,涉及专长的累积和提升。学生的兴趣保持至今,受助于哪些人?其中谁对兴趣保持帮助最大?提供了何种帮助?邀请学生回忆并列举具体支持与帮助,这一小任务/活动既提供联想路径,也为后续感恩行动提供基础。学生回顾兴趣保有过程中所得具体的(而非抽象空洞的)支持帮助,要能认识到每个人的所谓“私人兴趣”离不开他人,每个人的生活实际上也离不开他人,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,而每个人的发展同样与别人的发展相连。此任务/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“兴趣纯属个人私事,与他人无关”观点的狭隘,从关注个人走向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。同时,回想和列举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帮助,小至建议点拨,大到确定人生目标,可带来一幕幕过往情景,勾起点滴回忆,引发积极情感。
(2)对帮助甚大的个人表示感谢。大学阶段需要继续培养感恩之心,而培养感恩之心绝非大道理灌输可奏效,宜从具体小事做起,落在实处。对学生的兴趣给予关注和支持的人当然值得学生铭记,值得由衷感恩。仅是想想而已或瞬间动容尚不足够,更应该是一项尽快找机会付诸实施的感恩行动。接受不同人给予的不同帮助,表达感恩之心的方式也可以不同。在通讯发达的今天,感恩形式可有多样,电话、邮件、语音或文字短信、视频以及当面亲口表达,都能传达诚挚谢意。在何种情境下表达感恩,要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?类似情形在生活中反复出现,能检验学生的社会语用能力。
4 案例
Z同学回顾其乒乓球兴趣发展时明确说到:他人并无义务提供帮助,但其感受到很多人表现出的善意、给予的合作和帮助。例如,“切磋”是乒乓球爱好者的必修课,球台上斗智斗勇斗技巧,台下交流心得无保留,这个过程中行家指点和球友间互帮互学随时都在发生,带来了共同提高。除来自父母亲朋的支持和帮助外,更有乒乓前辈和同好们充任榜样、教练、陪练、对手、队友等角色,以不同方式提供支持。球友之间人同此情,心同此理。Z同学真诚感谢重要他人,于自身能提升人设形象。被感谢的对象则可能因为Z同学特意表达真诚谢意而产生成就感或引起其它积极的情感。Z同学在课堂分享其感恩行动,以英文讲述,全班师生能感受其自然流露的感恩之情。
5 教学建议
任务虽小,意义不凡。西谚云:“Deed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”。讲述自己兴趣的成长务须致谢这些提供帮助的重要他人,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感恩行动。教师的教学亦同理,事实上本任务/活动正是以感恩之心设计出来的。笔者建议:
1,教师做学生的感恩榜样,带头感恩自己兴趣经历中的帮助者。只有如此行动后,方可邀请学生根据感恩对象和缘由自行设计感恩方式,敦促学生实施感恩行动;
2,邀请学生在课堂分享其感恩行动与效果。